全球生活网 > 文化 > 内容

来往皆学习?图书馆和书店开出自习空间

时间:2022-12-07 17:08  来源:网络  阅读量:7312 

2888元买自学卡好吗?

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80后的刘女士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浦东新区碧云国际社区的逸锦图书馆,对空调办公室进行“孵化”。“上午在这里工作,然后回家吃午饭,下午再过来看书。”刘女士说,“这么好的地方,比外面的咖啡馆划算多了。”

自习空间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付费自习空间开在图书馆、书店等文化属性较强的地方,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谁会使用自习空间?吸引他们不止一次来,甚至心甘情愿续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空间创造了哪些故事和联系?

咖啡馆外更佳。

“最好在喜欢的书店里写”

近一两年,共享自习室在很多城市遍地开花。如热门韩剧《请回答1988》所示,这些空间往往被贴上“严格自律”和“激情追梦”的标签。用户多为应试者,梦想通过勤奋、规律的学习,成功“落地”或考取某个行业的重要资格证书。

那你为什么不去咖啡馆学习呢?另一位受访者肖伟说,虽然上海有很多咖啡馆,但它们更像是社交场所。据肖伟观察,目前在社区周围和商场里开设的咖啡馆深受中老年消费者的喜爱。“阿姨和叔叔们会在咖啡馆见面聊上几个小时,特别尴尬。”这个房间热火朝天,那个房间自然很难安心学习工作。

另一方面,咖啡馆的空间格局、桌椅不适合办公室自习。魏认为,市区的“紧凑型”咖啡馆太多,除了操作台,留给座位的空间并不多。“有的咖啡馆没有小桌子,客人拿着咖啡杯就走了。很明显,主人不希望我们待太久。”在比较宽敞的连锁咖啡店,矮茶几圆桌和靠背沙发座的组合也比较适合人际间的交谈。如果要在电脑上写字或者打字,时间长了会不舒服。

“在喜欢的书店写作感觉最好。”在上海工作两年后,高笑喜欢在业余时间探索上海周围的奇妙空间。搬到虹口区不久,她通过社交平台找到了家门口的半层书店,里面丰富的书籍和小巧精致的错落空间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今年10月,高笑再次逛书店时,看到卖“半楼自学卡”的海报,立刻被吸引住了。办12次卡要290元,含12次饮料。可以在半楼书店的二楼自习区选择“墙上思考的座位”或者“看风景的座位”,也可以在店内借阅未密封的书籍。各种条件又深又小。因为工作忙,办卡后她只去过两次,但她觉得“每次都是几个小时,效率挺高的。”

刘女士看到图书馆的办公自习区也挺满意的。进入大门,穿过图书馆走廊,刷卡后,人们就可以穿过玻璃门,进入“隐藏”在会场最深处的办公自习室。空间分为两部分,北侧较为休闲,八个沙发座椅相对,为读者设置;南边更商务,两边是两张长长的办公桌,四五把办公椅,就像在办公室一样。西侧的玻璃窗为房间带来了良好的采光,饮水机、空气净化器、绿植、画纸等免费设施也让空间更加人性化。对于远程办公的刘女士来说,家是一个纯粹的生活空间,在家工作容易分心,而自习室正好满足了需求。“我家就住在附近,骑车只要几分钟,所以去的频率特别高。一年888元,真的不贵。”

和“奇妙的命运”

“适当的人性化尺度为陌生人在社交生活中提供不间断的陪伴”

相比纯粹的办公自习空间,半层书屋和第一眼图书馆之所以吸引人,也与其“主业”——图书密切相关。半楼书屋合伙人赵琪说,目前申请自考卡的人,一半是学习和工作,另一半是专心读书。

60后的吴女士是一名营养师,工作单位距离书店只有几百米。工作日中午11点半到下午1点半是她的午休时间,也是她忙碌时间的“充电”时间。只要工作不太忙,她平均每周都会去半层自习空间看两三次书。“虽然你可以在地铁上看书,但在书店这样的特定环境下看书,总会让你更有参与感。”吴女士补充说,在阅读环境中,其他读者也会对阅读体验产生影响。“来这里的人基本都是为了书而献身的。不像有些书店开在商场里,总有人要打卡拍照。”

最近,吴女士在午休的时候读完了《认识身体》。她告诉记者,这本书是《纽约书评》和《经济学人》推荐的,其作者加文·弗朗西斯是一名走遍世界各地的全科医生。他从医学生的经历出发,穿插医学史和神话,向人们讲述这个复杂机器的运行机理。“书中不仅包含了与我工作内容相关的知识,还有生活和医学的美好。我很喜欢。”

在图书馆碧云堂的办公自习空间看到书目,也很吸引人。据负责人孔侃君介绍,全馆藏书9000余册,自习空间近千册藏书名列前茅。记者注意到,沙发区附近的书架多为幼儿书目,有中英文绘本、百科全书,还有一些价格不菲的立体书。刘女士说,她带孩子来的时候,他们在这里看自己喜欢的书,而自己则在大桌边工作,彼此都很充实。北书架上有许多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包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数百种深受读者推崇的甲骨文书籍,以及《乌托邦》的全套译本。

可以说,书籍数量多的优势,加上“适口”的选书口味,让爱书人对这些“小而美”的自习空间有了很多额外的印象。

除此之外,孔侃君还注意到,办公室自习空间也为一些远程办公者提供了一些社交功能。与咖啡馆里纯粹的社交不同,上班族从同室的陌生人变成熟悉的朋友的过程中,往往要依靠一些“奇妙的缘分”。一看到图书馆里的碧云阁,“技术人”就会因听到别人谈论一项新技术而兴奋,进而发起对话;全职妈妈因为有年龄相仿的孩子,自然会熟络起来;年轻人会有说话的勇气,因为他们偶然瞥见其他人在读他们同样感兴趣的书。场馆工作人员也并非完全“隐形”。他们会在遇到读者的时候礼貌的打招呼,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孔军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许多老顾客已经交了朋友,每天早上都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第一件事就是聊几句,然后开始工作,中午他们会一起去小区吃饭。聊天会不会打扰到别人?“其实不会的。”孔军告诉记者,自习空间外有一个“秘密花园”。“如果真的想聊天,大家都会自觉到外面去。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在这里晒晒太阳,享受一顿阳光午餐。”

曾有人这样描述他看到图书馆的印象:“它既有独立空间,又有交流空间,既保持了安静的独立空间,又不刻意塑造隔离和距离。这是人性化的一个适当尺度,为社交生活中的陌生人提供不间断的陪伴。”这两句话其实很适合形容办公室自习区。

构建新的知识连接点

学习是一种力量。

自习空间的意义在于:构建新的学习时空,形成新的学习代码,塑造新的学习关系。

半楼书屋合伙人赵琪告诉记者,随着哈尔滨路周边居民的搬迁和商户的减少,半楼书屋的自然人流也一再减少。“我们做自习空间是为了给书店引流,增加一些收入。”好在半年过去了,自学卡有的卖了,有的续了,有的推荐给朋友了。每个周末,12个座位基本都能坐满。“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一,图书馆还通过自习空间实现了引流。事实上,场馆内更加灵活的空间和丰富的活动也无形中增加了人们了解和使用自习空间的可能性。除了免费阅读区、会员活动体验区、会员阅读区、办公室自习区,作为主打亲子互动图书馆的碧云图书馆,还配备了音乐教室、舞蹈瑜伽教室和可对外出租的多功能活动室,营造了“在家就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氛围。负责人孔堪军表示,这是近一年来最热闹的一次活动,数百人同时来到博物馆。得益于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分隔,参加活动的人,专心读书的人,工作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虽然南昌路第一图书馆因为种种原因暂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目前开设的三个分馆,包括碧云图书馆,都在稳步走社区会员制图书馆的路线。相比“网上名人书店”这种靠“新鲜度”的方式,第一眼靠的是推出与周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高度匹配的活动,以更强的体验感、功能性和社交属性逐渐融入社区。

文化空间的维系和发展不能只靠“情怀”。目前,通过运营办公室自习空间,半楼书店和首见图书馆拥有了更多的忠实粉丝。这种模式能否复制推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无论如何,对于周边居民和上班族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冯岩认为,书店和图书馆设立的专门自习室是一种积极的新的社会学习场景和社会知识交流空间。加拿大教育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mmons)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即今天的知识不再只在个体中,而是分散在个体、书籍、图书馆和无边界的网络中。独自住在房子里的个体,不再是将上述知识连接在一起的唯一核心节点。

“书店和图书馆的自习空间是一个新的连接点。”冯岩说,这些空间的意义在于:构建了一个新的学习时空,这是一个像流水一样嵌入日常生活的美好学习场景;形成了新的学习代码,学习者之间的知识交互,学习者向他人展示的学习姿态,像是向社会发送的弹幕,代表着“学习是一种力量”的信念;塑造了一种新的学习关系,“大家都互相学习,有说有笑是常事”。“这样,知识的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扩展,这也预示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时代的潮流。”

在思苏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张鹏看来,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书店或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中的阅读区,与现代高校图书馆不断转型的深层次内在逻辑是一致的,都是在重新平衡空间中图书与读者的比例,把最多最好的空间留给读者。“只要有利于全民读书学习的习惯,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公民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就应该拥抱这种自习空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 精选图集